1944年6月6日下午,法国诺曼底地区卡昂古城以北,初夏的刺目阳光中,德国第12SS装甲师的坦克纵队在狭窄的道路上艰难行军。这并不是一场让人惬意的旅行,盟军的飞机时不时喷吐着火舌从头顶呼啸而过,炮声从目光所及处传来,坦克履带扬起的飞尘将视线完全遮蔽。
从一个小时前开始,盟军的飞机就开始在空中播撒着死亡的火种,战争的气息颤抖着大地,行军的纵队早就已经杂乱不堪,四处都是被炸毁的战车和残破的肢体,空袭的警报声完全被掩盖在了战争的烟尘里。一名士兵像残破的布偶一样躺在路上,子弹打穿了他的颈动脉,暗红色的血液染红了土壤,很快的,残留的肢体也被IV型坦克碾过,和身下的大地化为一体。
“我们在前进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盟军的空中攻击在各处带来死亡、恐怖与混乱”
多少年以后,德国第12SS装甲师第25团13连1排的马丁三级小队长回忆道,脸上还残留着彼时的惊悸和慌乱,而这,只是70年前卡昂战场上一个小小的缩影。
1944年6月6日,堪称二战中“最漫长的一天”
“霸王”计划和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1942年6月,苏美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次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会议批准“霸王”计划,并在11月确定于次年5月发动行动;
1943年12月,美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于1944年1月2日抵达伦敦就任;
就任后,艾森豪威尔在诺福克旅馆召开了远征军最高司令部首次会议,在会议上明确了登陆作战的纲领,使这次会议成为二战中最重要的军事会议盟军。
诺曼底登陆战中的盟军士兵
于是,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在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部队后,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吹响了诺曼底登陆战的号角,这一战为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要开辟了第二战场,也间接加速了希特勒政府的崩溃。
在军事术语中,作战发动的那天被称为D日,而1944年6月6日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D日。在那一天,数千艘船只在大约3,000架起飞机的支援下进攻在诺曼底的海滩,美军和英军在敌后插入了三个空降师,打算全面夹击诺曼底地区的所有德军。按计划,由一部分英军与一部分加拿大军共同组建的英国第二集团军本应该在D日当天火速拿下法国北部的卡昂市。然而现实是,他们在卡昂地区意外的遭遇了一支曾经被嘲讽为“娃娃军”的部队,并与之展开了持续两个月的惨烈消耗战。
这只军队,隶属于武装党卫队,他们是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征兵海报
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一支很特殊的部队。这只部队脱胎于希特勒青年团,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青年,或者说少年志愿者组成,在踏上在战场时,他们中大部分人都还处在18岁这个青涩的年纪。和饱经战场风霜的老兵们相比,这些来自希特勒青年团的年轻人们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战斗和军事才能,离开了学校和家庭的年轻人们得以傍身的,只有对希特勒的崇拜和纳粹思想教导下的狂热。甚至由于第12SS装甲师的新兵年龄太小,军需处用糖果代替了正常的烟酒配给。
希特勒为青年团成员授勋
这只部队的指挥官是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的老兵弗里茨·维特和被称为“装甲迈尔”的德国著名军官库尔特·迈尔。这只部队从诞生到训练都充斥着纳粹末期的狂热和特殊性,当时的德国面临着多线战场并开的窘境,为了快速提升战斗力,一部分警卫旗队的老兵被分散到了第12SS装甲师内。在训练时,维特抛弃了传统的模式和规则,着重速成作战技能和实弹射击训练。
1944年3月,就是这么一支年轻的部队,在速成式训练一年后,被委派到了最重要的诺曼底卡昂战场,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谱写了一曲由狂热信仰催生出的战场奇迹。
“装甲迈尔”是二战中德国的著名军官
卡昂的血与火 从1944年春天到诺曼底登陆战开始的几个月里,希特勒青年装甲师都是在速成训练中度过的。他们整个春天都在卡昂周围训练,一边熟悉附近地形,一边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斗做着准备。6月6日,D日,命运中注定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西线盟军发动了霸王计划,力求全面侵占诺曼底。
因为彼时德军混乱且矛盾的警报,最高统帅部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第12SS装甲师自由行动的权利,甚至在第一声枪响时,他们还被要求留在营房等待进一步指示。所以在他们被允许接近前线时,头顶已经满是盟军轰炸的飞机。
这时盟军已经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经历了文章开头那样艰难的行军,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们才到达正面战场。第12SS装甲师第一次的战场之行并不顺利,他们在行军的过程中不断承受着盟军飞机的攻击。“草地和田野就像被翻犁过一样,几千米之内到处是被炸毁的景象。手榴弹、炮弹及各种军械被炸得到处都是,路的两旁还不时可以看到死伤的弟兄。”,当时的第25团二级小队长好后来回忆道。
在到达卡昂附近时,英国和加拿大的部队已经在某些地段上突破了海岸防线,并且已经开始向内陆进攻。意识到遭受了重型轰炸机袭击的卡昂市内并不能支持车辆通行,第12SS装甲师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城市外围,以卡昂为中心,向北辐射,最终把盟军赶回海里。他们笑称这是“把鱼儿抛回大海”当然,那只是他们最美好的幻想。
全副武装等待登陆的盟军士兵
就在7日早晨,他们遭遇了部队建成以来的第一次正面对战,年轻人第一次真正接受了战场的洗礼,迈尔是这么描述当时参加战斗的装甲掷弹兵的:
“第25团1营的指挥官来向我报告。他只是快速而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情况。短暂并有力的握手表达了一切。我们都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这个营的掷弹兵们迅速下车,随后卡车就消失在黑暗中了。没有车辆可以穿行城市。它们必须绕道向南行。掷弹兵们留下来听我指挥。他们平静沉着、抱着坚定的信心。他们就要接受战火的洗礼!”
早晨9点钟,迈尔在阿登纳斯修道院的临时指挥所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由50辆IV型和豹世坦克以及无数掷弹兵组成的进攻部队在树枝的伪装下开始接近卡昂附近的盟军主力。卡昂城外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就像是《坦克连》中“夏季地图卡昂郊外”展现的一样,这里以村庄和丛林为主,高地和平原在这块区域相互独立却又互相连接。平缓地形适合快速包抄,同时也有关键的隘口适合重点防守,堪称二战中易守难攻的典范。
不管是游戏还是现实中,卡昂郊区的地形都易守难攻
随着一辆开往卡昂—贝叶公路的谢尔曼坦克被击中,惨烈的战斗开始了,隐蔽在树枝和稻草后的IV型和豹式向毫无准备的盟军倾泄着火力,随后隐蔽在战壕中的年轻德国装甲掷弹兵迅速而疯狂地投入战斗,向英、加军队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贝龙村附近,十几岁的掷弹兵顽强地坚守着阵地。他们悄悄地跟踪突破防线的盟军坦克,并用致命的火箭筒消灭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在这次战斗中掷弹兵们总共击毁28辆盟军坦克,自己只损失了6辆。
尽管之后在飞机的轰炸下损失惨重,但这些十几岁孩子的初战却也足够出彩,战地记者切斯特-维尔莫特后来记述:“守卫着防御阵地的第12SS装甲师战斗得非常顽强,但是在整个战役中他们所表现出的战术素养却远远比不上他们的勇猛。”
被授勋的第12SS装甲师士兵
升级的血战和维特之死 虽然在白天的初战已经见识到了战场的惨烈,但这只是有着狂热信仰的娃娃军们噩梦的开始。随着英加联军大部队的推进,正面战斗开始不断爆发,6月8日晚,在装甲迈尔的指挥下,更加惨烈的反冲击开始了。在当晚0点33分,第26装甲掷弹团发动了一次猛攻。他们成功的冲过加拿大部队并在其和西面的英国师间撕开一个楔形。但由于缺乏关于加拿大据点资讯,他们很快陷入了战火的深渊中,最终在损失了6辆坦克后,迈尔不得不下令回撤。
当时的战区地图
在另一方向,第二十六团对加拿大皇家温尼伯团发动了猛攻,年轻的军人们悍不畏死的冲击着盟军的战线,最终设法冲进了村里,包围了敌方几个连,重新夺回了一小部分阵地。但紧接着,迎接他们的就是连续12小时以上的炮击。同时,第25团遭到了卡昂以北的英加军队猛攻,轰炸与炮击变得越来越猛烈,德军不得不把坦克隐蔽部加强为坦克掩体。接下来的几天里,就在这条战线上,第12SS装甲师和英法联军展开了艰难又残酷的消耗战,战线不断在双方的进攻、防守、反攻中进行拉扯。在战争的绞肉机下,这些没有作战经验的孩子们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士兵,并因为自身狂热的信仰表现出了远超于一般士兵的勇猛和无畏。
1944年6月16日,英军斯塔福德郡义勇骑兵团C中队的“谢尔曼”5C式中型坦克
6月14日,德军拜尔莱茵将军的装甲教导师已经到达了前线,在卡昂附近,他们和第21装甲师、第12SS装甲师及从海岸防线上撤下来的部队一起构成了德军在卡昂周围的主要防御力量。然而,也正是这一天,一个不幸的消息令第12SS装甲师所有官兵陷入了震惊和悲哀。
在这天的战斗结束后,设在卡昂附近维诺克斯的德国第12SS装甲师指挥部向上级和下属部属发出通报:在英国舰队的猛烈炮击中,该师的最高指挥官弗里茨·维特旅队长阵亡了。
14日那天,弗里茨·维特所在的指挥所遭到了猛烈的炮击,在即将跳入壕沟时,他被一颗在树顶爆炸的炸弹弹片击中了头部,当场不治身亡,这位骑士十字勋章的获得者永远的留在了卡昂郊区。
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指挥官弗里茨·维特
最终的落幕 这之后,装甲迈尔接过了师长一职,他向自己的部下强调“永远不能忘记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的“第一人”——弗里茨·维特”。战争巨兽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停歇,根本没有时间悲痛,第12SS装甲师紧接着就被卷入了敌人不断的进攻中。事实上,因为没有制空权,这时的德军战线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在之后发生的事堪称一场经典又标准的现代坦克战,德军利用废墟和战壕建立起了兼顾的防御阵地。他们在村镇的废墟中部署了步兵掩体、机枪掩体和反坦克炮,被炸毁的房屋里布置着各种轻、重武器,甚至是一辆“豹”式坦克;在并不宽阔的主要防御战线上,步兵武器、坦克和火炮组成了坚固的防御。
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而相对应的,英军投入了在谢尔曼坦克基础上装配了17磅炮的改进型“萤火虫”坦克,这种改进版谢尔曼坦克甚至可以可以击穿虎式坦克的护甲。利用卡昂郊区复杂的地形,就像我们常接触的载具模拟游戏一样,英军和德军展开了激烈的载具战。只不过,和游戏不同的是,这场战斗并没有重新开始选项。
最终,随着盟军火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后续总攻的开始,长时间坚守的第12SS装甲师迎来了自己在卡昂的终演。
萤火虫坦克内部示意图
“第12SS装甲师的士兵们已经到达了他们身体上的极限。他们在前线战斗了4个星期没有得到任何增援,同时承受着战斗中的巨大损失......他们带着稚气未脱的面孔投入战斗,但今天只能看到泥污的钢盔在沮丧的脸上投下黑色的阴影,他们的眼睛经常失神地注视着远方。”
在回忆录中,迈尔这么写到。坚守了卡昂城33天后,在盟军的重火力覆盖下,留下无数尸体的第12SS装甲师终于撤退了。这只由18岁少年组成的部队在这里失去了数千名同僚,但在他们对面,由加拿大和英国、美国3个国家组成的作战集团军也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宏观战局上,这是一场同盟国的胜利,但从士兵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场没有胜者,抛却荣誉的悲剧。
战争洗礼过后的卡昂城
插曲:所以盟军使用的就是射速每秒350的谢尔曼M1? 在这场战斗中,盟军投入了大量的谢尔曼坦克和少量加装17磅高速炮的改进型“萤火虫”坦克。看到这里,抛去沉重的历史和战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之前引发热议的“谢尔曼M1”。前段时间,有张来自抗日神剧的图片爆红网络,这张图片来自一部叫《海上孟府》的国产电视剧,图片中,男主角在向国军士兵普及战车知识。他有提到:“德国在一战时最著名的坦克是谢尔曼M1,自重56吨,射速每分钟350发,穿甲、爆破、燃烧,瞬间完成,是战车里的豪杰。”
射速每分钟三百五十发?
不要误会,这部神剧中说的射速350/S的“谢尔曼M1”并不是卡昂战役中谢尔曼坦克的原型机。一战中的德国只有A7V坦克,不管是射速和自重也绝对无法与“谢尔曼M1”媲美。据笔者猜测,所谓的谢尔曼M1大概是谢尔曼坦克和M1坦克的嫁接体,现实中的这两者都是美国的主站坦克,前者在二战期间大放光彩,而后者至今还在美国军中服役。
谢尔曼坦克全称为M4中型坦克,谢尔曼这个名字的来源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的名将威廉·特库赛·谢尔曼。这种坦克被广泛的应用在二战战场,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之一,其产量达到了惊人的49234辆。而得益于谢尔曼强大的兼容性,为了应对强大的虎式,英军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装了17磅反坦克炮将其改装为萤火虫坦克。著名的德国坦克王牌米歇尔·魏特曼就是葬身在了强大的“萤火虫”之下。
虽说现在谢尔曼和其衍生坦克已经退役,但在战争游戏逐渐兴起的现在,我们还能在游戏中一览其矫健的身影。在战争题材手游《坦克连》中,你就能操作谢尔曼坦克驰骋于二战著名的卡昂战场,在游戏中回味历史的遗珠和那久远的战争记忆。虽说战争已经远去,第12SS装甲师也只能生存在课本和史书的夹页中,但那些来自悠远过去的炮火和喧嚣,我们大概也只能在游戏中体会一二吧。
《坦克连》中的谢尔曼坦克,基本还原了其历史原貌 |